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要讓 Uber 退後的唯一方法,是計程車的服務品質自己站起來!

圖片來源: 抗議Uber 上百計程車司機再包圍立院- 中時電子報
經濟日報報導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edn168/videos/1238422709509839/https://www.facebook.com/edn168/videos/1238422709509839/

那天陪太太去台大健檢與報到,剛好遇上了運將抗議;撇開交通上的不便不說,畢竟所有的抗議都一定會造成一部分的交通被影響,也就無傷大雅,畢竟適當的發聲可能還是民主進展的過程中必要的方法。

但是看到運將一起按喇叭示威,整個台北市鬧哄哄的,重點是旁邊還是台大醫院,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又看到砸車的畫面在網路上傳播,真的覺得這次的抗議遊行規劃的不是很成功。

優步不繳稅又不出面,作為台灣的納稅人之一,的確應該出面反彈,但是這個平台提供的服務,並沒有真的破壞了計程車提供的服務內容,而是單純優化了叫車的流程,付款的方式,以及最重要的,乘車的品質。

若是台灣的計程車工作夥伴,可以保障大家的乘車品質,相信還是會有許多的民眾願意在合理的價格情況下,選擇台灣提供的平台以及服務。反觀這次網路上宣傳的內容,以及現場進行的方式,很可能會讓年輕的民眾,更不願意選擇計程車的服務,這點也讓來自外國的優步,更多了許多談判籌碼。

可惜啊;外商請繳稅,台灣請加油。

有朋友問到 職業小客車駕照的問題?(在問題是短句而沒有多描述的情形下,我理解為 Uber駕駛沒有職業小客車駕照卻提供載客服務的違法問題)

問得很好,但切勿混淆政府在乎的、從業人員在乎的以及使用者/消費者在乎的三種不同角度。

台灣或多數國家法律目前規定載客服務提供者應具備職業小客車駕照問題,這是屬於產業管理以及可能的安全議題(當然也與所得稅相關,只看該國政府收不收),應該是政府與從業人員重視的。會有這樣的法律也是因應過去的時代背景。

但一般使用者不僅可能不在意,在服務品質未能提昇的情形下,有著職業小客車駕照是否真的代表安全,又是否代表服務品質還是未知數。最後,職業小客車駕照是不是個問題,又是誰的問題,還有待大家對於此產業在網路時代發展的共識以及稅率、工作機會、國外資金佔比、影響的生產額與產值的看法(利益團體的影響以及對社會的實際效用仍然需要全面性討論,但外企繳稅一定是必須的)。

最後,要影響Uber的談判籌碼與聲量,還是要看一般我們以為的「民意」站在哪邊(假如真的有這樣的東西的話),許多使用者不只是因為便宜而選擇,特別是在優惠越來越少的現在,更是因為駕駛的態度與溝通方式以及車內的整潔與衛生才繼續選擇搭乘。(之前也有文章說出了這背後的階級意識,遺憾的是,消費社會似乎逃不出這樣的現實)在價差不大的情形下,譬如最近稽查增加可能就很多人不開了致使車輛變少,或Uber抽成提昇,致使計程車與菁英優步的價格差別不大時,大家就會真的選擇計程車嗎?

假如你仍然選擇Uber,我相信你一定不只是因為價格,而是因為同樣是「乘車」,但是搭乘計程車,明明就有車隊,明明就車比較多,但不知為何卻不一定讓你比較信任,也無法確認車內氣味、司機態度、車內的話題以及影音內容乃至於開車方式等,明明應該可以標準化的一切,明明讓你應該安心的基本要求,不知為何的總是會有些奇人異事造成你的乘車經驗很糟糕。反觀,雖然 Uber 完全沒有車隊、完全沒有標準化,也沒有法律與管理制度、牌照的安全保障(聽過國外的司機殺人事件嗎),但你在幾次的乘車經驗比較後,你仍然在價格沒差別時,選擇了 Uber。的確她沒有繳稅,的確她沒有保障,的確她很多可惡之處,但作為消費者的你,這時沒想太多,搭個車,同樣都是消費,你一定選擇個方便又感覺好的。

歸根究柢,Uber 目前抓到的痛點已經不再是叫車方便、付款方便以及價格便宜,最近各大車隊的叫車 App在 Uber 的競爭下,更新的更新、換約的換約,不僅綁定信用卡,也有了即時定位車輛的功能,就像 閃電購物網一推出台北市5小時到貨,老大 Pchome 才終於跟進,一樣推出台北市6小時的服務一樣, Uber 的出現的確協助了服務品質的改善,但在民族情懷蕭效率不彰,法治精神又無人在乎時(雖然這對於自由平等的台灣來說格外諷刺),要影響 Uber 的談判籌碼,仍然只有消費者,也仍然只有把服務品質的痛點解決,才有機會把問題根本解決。現在缺的已經不是考照制度的改變,而是除了駕駛技術的確認外,服務內容也應該要有要求與訓練,畢竟那才是 Uber 的強項。

最後,要是法律有了合理的出口與調整,真的有個合法的私家車叫車平台,最好是台灣的新創,我一定非常樂意使用。要是台灣計程車的服務品質能穩定提供,讓人感受到「乘車服務」的專業,比私家車更強,別說不可能,你一定看過日本計程車吧,相信大家也非常期待台灣有這樣的計程車服務,作為不購車一族的我,一定大力支持。

最後,還是一樣,外商請繳稅,台灣請加油。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博雅教育】一位 Mentor 所需具備的能力



博雅青年講堂,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一位人生的「 Mentor 」,可以稱為「友師」,亦師亦友的角色,跟著一位友師不僅能夠以所學習,也會更顯「自在」,一位 Mentor 不只應該指導學員可能的專業能力,更應該分享面對人生的技巧,也就是「解決問題」與「獨立思考」,透過各式的經驗累積以及生活課題分享與帶領來體現,也因此對於 Mentor 的要求不僅有能力上的考量,德性與品格更是如此。


Mentor 就像是一位理想的父母,這樣的父母不會一味的灌輸孩子觀念,也不會單向的提供照顧;理想中的父母,也就是  Mentor 的職責是讓孩子能夠安全、快樂的成長,找到自己想要的,成為自己心中嚮往的,學習自己心中憧憬的。 Mentor 是孩子的典範與榜樣,但是孩子不需要模仿與崇拜,因為榜樣與典範所標榜的並非社會成就或是學業成績,而是一份認真生活、善良處世的價值觀,我們相信,一位認真生活的人,一位認真生活的學生,配合善良的價值觀,不管在哪個領域、哪個國家,都一定會出類拔萃,幸福快樂。

最近,第五屆博雅青年講堂的引導人(Facilitator)以及 Mentor 齊聚在新北市坪林的雲海國小,舉辦兩天一夜的共識營,也是博雅第三次嘗試內部幹部訓練,慶幸的是這幾次的共識營,參與的人有些變動,但歸納整理出來的博雅精神不僅沒變,還更顯精純。也在最近幾次 Mentor 聚餐中發現了團體氛圍的改變,過了四年,聽到 Mentor 夥伴自發講出博雅精神以及與孩子互動過程中的學習、感動,深刻地感受到文化正在形成,也對於 Mentor 這抽象卻更顯重要的角色有了更多想法。


心態與個性
  • 對生命謙虛。
對生命謙虛的態度讓我們願意尊重萬事萬物,也願意傾聽他人的說話、信任他人、培養品格等,不自大不自私也是根基於對生命的謙遜,這讓一切良好的關係以及信任得以可能。

  • 對世界好奇。
對世界好奇是與人相處以及趣味的原動力,「莫忘初衷」的說法也是如此,因為好奇能讓我們主動的去嘗試,也讓我們能夠被動的接受、傾聽乃至於相信。
  • 對生活盡興。
對生活盡興有點像是「活在當下」的意涵,這並非要你縱欲或是無欲,而是徹底的理解當下的處境、角色、身分,整合環境與背景的知識、資源,而做好每一件事情,無論工作還是生活,無論吃飯還是看書,真正的盡心盡力,才會真正的盡興,一體兩面。



方法與態度
  • 引導的能力。
如利用金字塔思考原理配合蘇格拉底式問答,協助學子在混亂或迷失時自己找到方向、動力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 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決定以及細節,卻不強迫分享。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周遭有很多習慣「我以前...」、「我覺得...」、「你應該...」的師長與前輩,我們相信這些師長與前輩都是出自良善的動機,然而一位 Mentor 應該不只是教導,更要引出學習者的內在動力以及特質,所以單向的指導是不夠的,我們更期望有雙向的溝通以及理解,而這也是 Mentor 的中文翻譯「友師」的來由,亦師亦友的關係。也因此,分享自己的生活、決定、細節卻不強迫,用友的關係達致師的效果,卻沒有傳統東方的師的角色以及權力。
  • 願意面對與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學習的路上,困難的不只是迷失方向,更需要不斷找尋學習的勇氣,而這些人生態度的學習需要榜樣以及鼓勵,Mentor 作為學員的學習模範,自然應該展現面對自身生命的勇氣,勇敢分享經驗,特別是失敗的經驗。社會上,成功的說法比比皆是,失敗的檢討卻少之又少,我們不該害怕面對失敗,更不該害怕面對自己,當然,我們也必須將這樣的精神傳達給學子。
  • 有時間、有熱情,卻沒有一定要教以及分享的東西,不強迫,不自大。
為了達致良好的「友師」學習效果,讓學子能夠「成為自己、成就自己」,Mentor 的時間與熱情自然是必須的,這也是陪伴的重點。然而,一位 Mentor 在與學員相處時,切記不可單方便講述自己的看法與立場,而不解釋立場的來源、立場的缺失,甚至強迫要求學員必須學習、記憶、應用。一位好的友師應該能讓學員自發性的「看」,進而「看見」,而後「實踐」,這必須來自學員的自主,也才能確保學員能夠獲得未來的自學能力。
  • 鼓勵的話語以及激勵的方法
東方的教育不擅長鼓勵與讚美眾所皆知,而正面的話語與激勵行為能夠刺激人們自主思考與行動更是驗證多時,不論 Mentor 自身是否身處這樣正向的學習環境,都應該具備鼓勵與激勵的能力。資源與能力
  • 至少一項專業能力
具備專業能力不僅可以分享給學員,也是一位友師能夠專注一項事務以及理解時間對於學習效果的證明,因此一位好的 Mentor 必然具備至少一項專業能力。
  • 穩定的生活
穩定的生活說來容易,卻是世間最難之事,能夠與人相處、了解自己的角色以及他人感受,且在多個環境中遊走,就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般,需要內在的完整如誠心正意,外在經驗不斷練習如格物致知,方能從格致誠正走到修齊治平的實際作為。穩定的生活不只是穩定了生活,更代表了對於自我、家庭、朋友、工作的全面理解與練習。
  • 能夠分享給學員的其他社會資源
若是友師具備其他的社會資源,除了能提供學員學習外,對於某些性喜追求社會成就以及履歷表條目的學子來說,可以打造初期溝通的基礎,方能有機會讓不一樣的學子都能有機會自我覺察,有機會幫助更多的青年。

【大學口.第一回】填志願 - 天龍帝國大學口,自以為是讀書人


【大學口.第一回】填志願 - 天龍帝國大學口,自以為是讀書人 

回想起大學怎麼會進哲學系,自己也覺得有番興味。

當時大學填志願的時候沒什麼信心,分數考得不高不低,預測是帝大社科與文院做選擇,當然也是可以到其他大學讀個管院,但心裡卻嘀咕著不能不讀帝大,一來怕帝大血統純正的哥哥終身嘲笑,。二是怕體內的一中血與帝大以外的環境不合(這種遺傳疾病在天龍人中尤其嚴重),怕是會有什麼過敏反應讓人活不下去。三是當時不知道木柵與景美那邊的傳播與廣電大學都會打扮,俏麗的短髮與略施妝粉的面容,加上個簡單的耳環,在那個時代已是女神等級,怪自己一中時期也沒有好好了解黃制服的效果與美好,白費了"大好美景";民生大學的同學也有鄰家氣息,笑容甜美可人,不會讓人覺得難以親近,對於自卑這種男人病來說,就更容易取得尼采分享的治療方法:「找個女人來愛他。」遑論中國遷臺的新竹女子學院(旁邊的男子學院就免了)以及南部的國姓爺大學了,我想那都比帝大好得多。無論如何,只能說當時不懂事,糊里糊塗的選了帝大,就只是因為離家近而且血統純正。

決定是帝大之後(假如當時沒腦子沒理性也沒有做過選擇的台灣義務教育學生如我也算是有選擇能力的話),志願表上就開始按表操課,把夢幻科系如銀行系、私募基金系、外商公司系或是律師法官系都填完了之後,莫名其妙的把一個影響一生的學系填在了社科院的各個學系前面,哲學系。那時心理想得簡單,「我想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則是什麼?」,就是這句話而已,卻不知道會有理所當然的家庭革命以及大時代的徬徨無措發生。

說實在,為什麼會想知道世界的規則,沒什麼拯救世界的大道理與想像,頂多就是身上某程度的 矛盾型依附 作祟,想在父母給的價值與世界的規則中找到平衡,不過當時也不知道什麼叫作平衡,只求個靜態的正確答案,殊不知世界是動態的,而答案永遠不在,充其量只能找個【平衡】

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走進了帝大哲學系。

說來有趣,向來以亂數決定的座號,那年度竟然是用指考分數來排序,可想而知本來光是用高中制服顏色以及系所區辨人種高低以及進化程度的帝大,配合這變本加厲的階級座號,狗眼看人低的症狀又會有多嚴重。這種階級區分真的蠻變態的,除了讓你在做報告的時候可能直接用座號來找人之外,大家還會笑說哪個同學是那年度指考負責關上帝大大門的人。那時我是3號,全系裡面有資格讀其他學系,或說不具備首陀羅身分的,也就只有來自醫師系的1號(大神),看不起律師系的2號(大師),以及莫名其妙亂選進來的3號(大包,我高中的綽號,來自大家都在教室換體育服的男一中環境)。

依稀記得家母看到帝大錄取通知單的驚訝,或說是驚恐;假如你曾經投資股市,就必然知道那種由紅翻黑、開高走低的恐怖感受。看到帝大標題,自然欣喜,難過的是後面的「哲學系」三字,讓我賠上了連續兩年天天被念著要轉系的命運。回首過往,完全可以理解家母的擔心以及不解,要不是有其他的實務訓練,也不會知道哲學系不是只有嘴砲能力,舉凡顧問所需要的邏輯思維、策略直覺金字塔思考MECE、引導能力等,哲學系都給了良好的訓練,這點也跟哲學系畢業生作為人文學系收入最高的畢業生有些關係,哲學給了我們很好的內功基礎,就跟洪金寶張三豐對李連杰張無忌的那句話一樣「無忌,你有九陽神功護體,學甚麼都特別快!」當然,當時我什麼也不懂,也不知道在大都等的張敏永遠也等不到李連杰去大都的那段故事。

回想起來,當時真的沒想太多,一個在台灣教育底下不曾練習也沒有機會自主的高中畢業生,又怎麼有機會想太多。

對於方向,我們其實沒想太多,也不需要想太多
從大學、轉系、雙修、研究所、博士班,或是委員助理、企業實習、自家公司幫忙、創業,一路走來其實沒想太多,但也或許因為沒想太多,這一切才有機會發生。

每每聽到年輕學子問到,「我該怎麼辦?」、「失敗怎麼辦?」、「我該選哪個?」類似的問題層出不窮,也總是感到可惜,可惜台灣的教育文化未能給我們一個開放以及宏觀的思維,而受限於過去的戰時與代工製造快速發展背景,未能讓青年們看到自己的方向以及自我覺察。

有個 TED 演講是這麼說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沒有人真的如常威一般的天生神力,也沒有天生就強的人,每個能力都是一天天的累積與鍛鍊,也因為如此,每個我們仰慕的人,每個欽羨的背景,每個值得學習的特質,每個過人的能力,都來自當初面對的一個小決定,一個決定去做或是決定放棄的決定,一個覺得自己做得到或是做不到的小念頭。也無怪乎傳銷團體以及業務團隊需要不斷加強成員的內在動力與信心,並且佐以財務自由、環遊世界的外在誘因了,原來每項成就在起步的時候都一樣,就只是個決定而已,一個決定開始的小小選擇。

勇敢去抉擇,無論結果如何,驀然回首時,你總會覺得慶幸;那些你放掉的機會以及錯失的決定,才會讓你再也不敢提起。
大學時期當然有許多自我懷疑,冷嘲熱諷更不用說,家人親戚同儕哪個不是如此,台灣人嘛,習慣就好。但是現在想來,仍然感謝當初的那個自己,那個勇敢做出決定的自己,就算是個鳥系,至少我勇敢選擇;雖然雙修學位讓我多花了兩年,別人碩士畢業時我才大學畢業,雖然寶寶難受但是寶寶不說,但現在想來,這一身內功,都要感謝當時的自己。傻勁,比一身的聰明更有用。(創設資訊種子校友會、創設博雅青年講堂、創業、讀了碩士、博士也都是如此,沒想太多,一股傻勁)


哲學系的日子當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系學會辦活動到委員助理寫政見,那些長大了看起來是辦家家酒的事情,全都是不可多得的學習經驗與回憶,欲知後話,且聽下回分曉。


大學口第二回,系上氛圍 -  環境與朋友決定成就,相信與開始才有可能